2008年5月2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外乡人乐于为“平安瓯海”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李道演 通讯员 庄志兴

  楼道脏了,有清洁工人每天打扫;水管漏了,有物业公司上门维修;夜深人静,有保安每半小时一趟的巡逻……居住在温州市瓯海区经济开发区“安心公寓”里的15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就享受着这样令人羡慕的待遇。原来,这是瓯海区打造的“安心工程”,而这一举措,就是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在瓯海安心工作和生活。
  去年推出的“安心工程”仅仅是瓯海区建设“平安瓯海”、服务外来人口工作的一个方面。据了解,目前瓯海区登记流动人口近80万人,而本地居民只有30万余人,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成了影响该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因素。为此,瓯海区委、区政府一直积极探索实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途径,他们把过去单纯以公安为主的治安防范型管理模式改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服务并举、以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26岁的小戴是温州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的一名外来人口协管员,从报名参加街道的协管员招考,到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再到最后的面试,小戴说跟公务员招考一样严格。记者了解到,在整个瓯海区,按500:1的比例,像小戴这样通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专职外来人口协管员有1350名。瓯海区为规范管理,专门制定了《温州市瓯海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全面提升外来人口协管员的素质。在平时的管理中,这些协管员接受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每周进行半天的军训。各乡镇也都加大了经费投入,为每个协管员配置一辆自行车,解决协管员交通工具难题,并经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除了拥有一支专业的协管员队伍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外,瓯海区还活跃着一批来自民间的矛盾纠纷调解高手。胡光彬退休前是潘桥镇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除了教书,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抱不平。去年,按照温州市里的统一安排,潘桥镇综治中心公开向社会招聘矛盾纠纷调解员,老胡一听就立即去报了名。
  今年3月19日,在潘桥镇一家鞋厂上班的湖南籍外来务工者向某在寝室里猝死。得知消息后,向某的家人连夜从老家赶来镇里。
  “他们不理解向某的死因,一定要找厂方负责人讨说法。”胡光彬在事发当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刻介入纠纷,并主动找到向某的家人,在查明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解来解决矛盾的建议。第2天,在胡光彬的努力下,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
  记者了解到,去年,瓯海区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234件,调处成功率达99.35%,充分发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调节器”、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的作用。
  瓯海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李成华表示,目前他们正在为实施流动人口“五百一千工程”活动征求意见,下一步将为外来人员组织百场文化活动、建立百个服务站、规范百个医疗点、建立百个俱乐部、开展百场知识讲座和发放爱心卡等活动,努力让外来流动人口融入瓯海,为建设“平安瓯海”奠定坚实基础。